掌握着万亿级的农产品进口消费市场,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有自由选择。既然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加征关税,中国就选择在农产品采购上另寻他路。这一波操作让美国的农粮巨头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阵“痛”配资门户网官方平台,也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农业经济。
中国人“太能吃”?万亿级消费市场威力
中国的农业实力不容小觑,虽然只占全球不到8%的耕地,却养活了将近20%的人口。不过在“民以食为天”的大环境下,粮食供应还是显得有些紧张。
中国的蔬菜消费真是惊人,约占全球的51%。每个人每天都能吃掉两斤多的蔬菜,这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.7倍,甚至是美国和欧洲的三倍多。同时,中国每年还消费大约3.3亿吨水果,占全球水果消费的45%;肉类的消费则达到了1亿吨,占全球的27%。特别是猪肉的消耗,竟然占到了全球产量的54%;淡水鱼和海鲜的消费更是达到了全球的70%和38%。
中国不仅能自给自足,对农产品的需求之大,让它成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重要玩家。餐饮和食材的消费市场规模可谓是惊人,都是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别的。
在如今生产力普遍过剩的时代,掌握庞大市场的国家可真是话语权无比强大。比如,中国每年从美国、巴西、澳洲等地进口大量大豆、牛肉和乳制品,假若中国突然不想要了,订单一取消,那价格简直会跌得让出口商承受不起。
美国农业,被关税反噬太狠
最近,美国政府的关税操作,对其农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反噬,简直可以说是让美国农业陷入了“全面危机”。
美国农产品运输联盟透露,由于中方等国的反制措施,出口订单出现了“断崖式的下滑,雪崩般的流失”。目前,木浆纸板的出口商手里有六千四百吨的货物滞留在仓库,九千吨原本计划发往中国的货物要么被迫返回港口。华盛顿州的草料公司也削减了大约25%的人手。
在贸易战的波及下,美国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了明显下滑,某些品类的跌幅甚至超过了20%。中国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大豆的市场份额从40%降到了20%,而玉米的占比则从70%骤降至15%。此外,乳清粉的到岸成本溢价达到了44%,市场氛围相当冷淡。
大豆产业有一半的产能依赖出口,失去了中国这个“超级买家”,受到严重打击。明尼苏达州的农民们愁眉苦脸地表示,新关税可能让他们的竞争对手损失一半生意。如今美国的农场破产率大幅上升,许多地方都在抱怨“借钱续命越来越难,现金流几乎见底”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。
这种全面的恶化情况看起来很难逆转。依赖于中国市场的需求,巴西和阿根廷等国正趁机扩大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。美国农业则面临着“信用资产贬值,市场份额被侵蚀”的双重困境。就算未来关税有所回调,重建市场也会变得异常困难,真是让人无奈。
美国的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摩擦,让美国农业在订单、价格、行业发展和市场信誉等各个方面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,真是陷入了一个不太好应对的“全面危机”状态。
自给自足有底气,美国被迫吞下连带恶果
4月28日,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新闻发布会上坚定地指出,是否进口美国的饲料粮和油料,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不会产生影响。
美国那几家农业巨头曾经在小国面前呼风唤雨,掌控着全球的供应链,还能随便调动粮价。虽然他们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相当成熟,但面对可以自给自足、选择丰富的中国市场,这些巨头如今失去了一个大市场,日子反而过得有些艰难了。
现在,美国粮食跨国大佬ADM因为关税的影响,已经宣告要退出中国市场的业务。
美国的农产品价格因为贸易降低,受到了不小的影响,某些产品的价格降幅竟然超过了20%。这可真是对美国农民的收入造成了压力,同时也引发了农业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。
农场因为订单被取消,不得不关门大吉,码头工人也因为航班取消而失业,连那些负责从港口运输货物的卡车司机也遭了殃。美国“农业运输联盟”的执行董事弗里德曼感慨道,现在美国农产品订单取消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,这根本不是“将要陷入危机”,而是“已经爆发的全面危机”。
据美国媒体报道,农业部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取消了1.2万吨美国猪肉的采购订单,较前一周暴跌了72%,创下了今年最低的单周交货量。同时,截至4月17日的一周内,中国的大豆订单也降至1800吨,远远低于之前一周的72800吨。
除了那些大企业,小型企业可能是最早承受不住压力的,许多美国媒体在报道政府对中国施加的关税时,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美国的小企业身上。
这个为数百万美国人提供就业机会的群体,已然成为美国失误贸易政策下的最大受害者,甚至可能面临一波严峻的“死亡潮”……
美国政府推出的关税政策,本想在贸易上对中国施加压力,结果却让美国农业自食其果。曾经是美国农产品重要市场的中国,如今却不再买账,这让美国的农业巨头们深刻感受到了关税带来的反噬效应。
如果美国政府不赶紧调整对华的关税政策,美国农业的“全面危机”恐怕会继续恶化,农民们的生活将面临更大的困境。未来,美国农业能否再次吸引中国市场的兴趣,真是个不确定的事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配资门户网官方平台
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